欢迎中南大学陈立宝教授、北京大学夏定国教授和中科院物理所禹习谦研究员访问课题组

2025-04-27

2025年4月27日上午,中南大学陈立宝教授、北京大学夏定国教授和中科院物理所禹习谦研究员应我校化工学院汤育欣教授邀请,于泉港楼南101优尔报告厅为师生带来精彩学术报告


1.中南大学陈立宝教授"三维结构复合锂负极研究"专题学术报告

锂金属凭借其卓越的储锂特性——高达3860 mAh/g的理论比容量及最低电化学还原电位(-3.040 V vs. SHE),被视为突破现有储能体系的关键负极材料。陈立宝教授报道了一种锂硼复合负极,可以有效优化现有的锂金属材料。LiB化合物相呈独特的微纳级纤维状,骨架兼具支撑和亲锂能力。此外,LiB的自由锂含量高,骨架质量占比≤20%,材料的比容量可达3000mAh/g以上。此外,陈教授采用硼化物原料,形成纤维与颗粒的互穿相,锚定LiB 纤维以进一步固定LiB的纤维骨架。其具体机理:Li-B@SSM中自由锂脱出后,LIB纤维锚定在栅格中作为亲锂骨架,诱导后续锂在栅格内发生定向均匀沉积。微米级SSM框架协同LIB纳米纤维降低了局部电流密度、均匀了表面电场和锂离子流。随后,陈教授也介绍了对骨架进一步优化:引入不锈钢网格可以诱导Li的均匀沉积,进一步改善了复合金属负极的性能,展示了材料的优势。

陈立宝教授的专题报告以前瞻性视角系统解析了电化学储能领域的最新突破,其创新性观点引发与会师生的深度思考与热烈探讨。在互动交流环节,与会者围绕高能量密度电池材料、界面优化策略等核心议题展开专业对话,针对固态电解质工程化应用等前沿方向进行了多维度的学术碰撞。

陈立宝教授报告现场



2.北京大学夏定国教授"富锂正极材料:从理论到实践"专题学术报告


夏定国教授在报告中详细的介绍了富锂材料的机理和优势。夏定国教授发现富锂正极存在过渡金属离子迁移的尺寸效应,他们对比不同粒径富锂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并结合原位高压响应测试探究粒径对电压衰减的影响,发现小粒径颗粒可发生可逆的层状-尖晶石相变。这一发现显著改善循环过程中的电压稳定性。夏定国教授进一步研究发现富锂材料的过渡金属层中存在锂,构成锂氧锂构型,在费米面附近产生了一个氧的非键轨道,充电时越过费米面,参与充放电反应。因为是非键轨道,所以阴阳离子共同参与反应提升了材料的可逆容量。同时,夏教授还分析了材料中的金属 和氧-π型,σ-π型和非键态的成键特性,揭示了配体和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化本质。

夏定国教授的专题报告系统解析了富锂材料的最新研究,其创新性观点引发与会师生的深度思考与热烈探讨。



夏定国教授报告现场


报告结束后,陈立宝、夏定国教授和禹习谦研究员参观了我们的实验室,并与实验室成员进行了深入交流。 最后,他对我们的研究方向提出了指导意见。


  合影留念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