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5日上午,澳门大学刑贵川教授、香港城市大学曾志远教授我校化工学院汤育欣教授邀请,于线上为师生带来精彩学术报告。
1.澳门大学刑贵川教授在线作题为“Room-Temperature Coherent Optical Phonons with Lifetime in Perovskite Nano-superlattices”专题学术报告
发展高效、稳定、低成本的光电材料与器件,是实现能源高效利用与收集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我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关键支撑。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兼具无机和有机材料的优势,在低成本、大面积、柔性光电子器件如照明与光收集应用中展现出广阔前景。钙钛矿光电器件的运行核心在于功能层载流子在光/电场作用下的动力学行为,因而通过调控材料维度与尺寸,实现对载流子动力学的探测、理解与调控,已成为该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本报告系统介绍了课题组在金属卤化物钙钛矿的优异发光特性、载流子动力学探测与调控、太阳能电池与发光器件性能优化,以及新型发光应用拓展等方面所取得的研究进展。
刑贵川教授以自身科研历程为切入点,生动阐释了如何将个人兴趣升华为系统而深入的科学探索,并重点分享了其在研究中借助跨界思维融合实现关键突破的心得与案例。在报告中,他以前瞻性视角系统解析了钙钛矿材料中相干声子行为的最新发现,其跨物理、化学与材料工程的创新视角,激发了师生们的深度思维与广泛探讨。在交流环节,与会师生围绕光电—能源材料中的跨尺度机制、学科方法交叉融合等方向展开对话,实现了多领域知识结构的碰撞与重构。
本次活动通过推动跨界思想交流,有效促进了光电、化学、材料及工程应用等多学科的深度融合,为构建协同创新的科研范式提供了重要契机。

刑贵川教授报告
2.香港城市大学曾志远教授在线作题为“二维材料锂插层技术:制备、机理及应用”的学术报告
原子/离子插层是调控二维材料物化特性的有效手段。刑教授团队开发出一种精准可控的Li+插层剥离技术,实现了11种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包括MoS2、WS2、TiS2等)的高效制备,其中三种材料单层/双层产率超过90%。该技术通过精确控制嵌锂量与终止电位,有效抑制副反应发生,并可通过调节电流密度与截止电压,实现2H相与1T' 相WS2纳米片的可控制备。
在机理研究方面,团队自主研发新型电化学芯片,大幅提升原位液相TEM空间分辨率,首次实现对SEI膜形成、锂枝晶生长及LiF纳米晶动态自修复等界面过程的纳米尺度可视化观测,为理解电化学固液界面反应提供了直接实验证据。结合多种原位光谱技术,团队系统阐明了Li+插层行为机制,奠定了量产化基础。
在应用层面,团队开发的 1T/1T' 相TMDs纳米片在水净化技术中表现突出,对Pb2+ 吸附容量高达758 mg g-1,其MoS2 膜处理能力显著优于常规材料。基于1T′相MoS₂膜构建的电容去离子技术系统,体积脱盐容量达65.1 mg NaCl cm-3,同时通过共价功能化制备的纳米层压膜在反渗透测试中对染料和盐分的截留率分别超过90%和80%,展现出优异的水处理应用前景。
曾志远教授通过个人科研历程,生动展示了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的跨越路径,其跨学科研究方法为与会师生提供了重要启发。本次报告有效促进了材料、化学、环境等多学科的深度交叉与创新融合。

曾志远教授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