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电子科技大学张永起研究员和浙江工业大学夏新辉教授访问课题组

2025-09-08

     2025年9月8日下午,电子科技大学张永起研究员和浙江工业大学夏新辉教授应汤育欣教授邀请,于清源创新实验室图书馆327会议室为师生带来精彩学术报告


1.电子科技大学张永起研究员题为等离子体技术驱动的纳米功能材料制备专题学术报告


等离子体作为物质的第四态,具有高反应活性与独特能量状态,可在温和条件下实现传统方法难以完成的材料合成与结构调控。张研究员团队开发出一套高效射频等离子体技术,实现了新能源电极材料的精准沉积、物相转换和表面修饰,并在缺陷工程与纳米结构构建方面取得多项突破。该技术适用源范围广,气态、液态与固态前驱体均可参与等离子体反应,显著拓展了工艺适应性。

张永起研究员团队利用氮气等离子体处理,在毫秒-秒级时间内将金属及金属氧化物高效转化为相应氮化物,并通过调控参数实现三维多孔结构的定向刻蚀或原始形貌的有效保持。此外,以尿素、硫脲、氟化铵等固体为等离子体源,他们成功制备出氮化物碳包覆层、氮硫共掺双相金属化合物及氮氟共掺杂电极材料,系统揭示了异质元素掺杂对电催化性能的调控机制。团队还以金属盐为前驱体,开发出碳负载亚纳米金属电极材料,在多项电催化反应中表现出优越性能。

在表征与机理方面,张永起研究员团队通过原位谱学与显微技术,实时追踪等离子体反应过程中材料结构演变与元素迁移行为,为理解等离子体-材料相互作用提供了关键实验依据。多项成果显示,该技术可在近原子尺度实现电极材料的高效制备与改性,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与应用潜力。

张永起研究员以自身科研实践为主线,生动阐述了从基础问题发现到技术方案集成的完整创新路径,其跨学科研究方法为与会师生带来了深刻启发。本次报告有效促进了材料、物理、化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与创新合作。



  张永起研究员报告



2.浙江工业大学夏新辉教授作题为“等离子体技术及其电池材料应用”的学术报告


作为一种高活性、功能多样的物质状态,等离子体技术近年来在能源材料领域备受关注。夏新辉教授重点介绍了射频等离子体工艺装备的开发进展,及其在电池材料中的多项应用实践,涵盖二次电池材料界面改性——如金属负极(锂、钠等)的等离子体界面调控、正极材料的低温碳包覆、电极材料的掺杂功能化改性,以及新型电池碳材料的合成与结构优化等前沿方向。

夏新辉教授以个人科研经历为脉络,生动讲述了从科学问题识别到技术集成落地的完整创新链条,其跨学科、融通创新的研究模式为在场师生提供了丰富启示。本场报告有力推动了材料、物理与化学等多学科间的深度交流与协同创新。


夏新辉教授报告